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

焦点日报:什么叫好书法,行草书创作中的忌讳

2023-04-06 16:14:33来源:书画鉴赏典评收藏

唐 孙过庭《书谱》

第一,什么叫好书法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丰子恺在《略谈书法》中这样说:“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。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,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。”

林语堂也曾说:“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,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。因此,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,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。”

对于中国人来说,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。只有在书法上,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。

那么怎样的字才算好书法?

说这作品好,有哪些标准?

或者说有哪些审美规范?

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,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。

——近代 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

作字如人,然筋骨血肉,精神气脉,八者备而后可为人,阕其一行尸耳。

——清 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书必有神,气,骨,血,肉,五者阕一,不成为书也。

——北宋 苏轼《论书》

初学之际,宜先筋骨,筋骨不立,肉何所附。

——唐 徐浩《论书)

徐浩《不空和尚碑》局部

风神者,骨中带肉也。老劲者,肉中带骨也。有志临池者,当以慧眼区别之。

——清 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
先仪骨体,复尽精神,有肤有血,有力有筋......。丝来线去,脉络分明。

——《书学详说》

骨即存矣,而遒润加之。

——唐 孙过庭《书谱》

凡作书,无论何体,必须筋骨血肉备具,筋者锋之所为,骨者毫之所为,血者水之所为,肉者墨之所为,锋为笔之情,水为墨之髓。

——清 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
以筋骨立形,以神情润色。

——唐 张怀瓘《文字论》

字之骨,大指下节骨是也;字之筋,笔锋是也;字之肉,笔毫是也。字生于墨,墨生于水,水者,字之血也。

——元 陈绎曾《翰林要诀》

人之于书,得心应手,千形万状,不过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书也,修短合度,轻重协衡,阴阳得宜,刚柔互济。

——明 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肥字须要有骨,瘦字须要有肉。

——北宋 黄庭坚

骨体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萦旋,骨有修短,筋有肥细,二者未始相离,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,而笔能损之益之;血肉不生于墨,而墨能增之减之。肉托毫颖而腴,筋籍墨沉而润。腴则多媚,润则多姿。

——清 笪重光《书筏》

夫马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,书亦如之。

——唐 张怀瓘《评书药石论》

书有筋骨血肉,前人论之备矣,抑更有说焉?盖分而为四,合则一焉。分而言之,则筋出臂腕,臂腕须旋,旋则筋生;骨出于指,指尖不实,则骨骼难成;血为水墨,水墨须调;肉是笔毫,笔虚圆健。血能华色,内则姿态出焉;然血肉生于筋骨,筋骨不立,则血肉不能自荣。故书以筋骨为先。

——清 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
故其始学得其粗,未得其精;太缓者滞而无筋,太急者病而无骨;损毫侧管,则饨慢而多肉;竖笔直锋,则干枯而露骨。

——清 冯武《指意》

今吾临古人之书,殊不学其形势,惟在求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。吾之所为,皆先作意,是以果能成也。

——唐 李世民《笔法诀》

柔和则绰约呈姿,刚节则鉴艳执操。

——唐 张怀瓘《评书药石论》

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,骨劲而气猛也;虺翟备色而翱翱百步者,肉丰而力沉也。若藻曜而高翔,书之凤凰矣。

——宋 朱文长《续书断》

骨丰肉润,入妙通灵。

——清 冯武《书法正传》

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,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钝。

——梁武帝《又答论》

盖有骨必有肉,有实必有虚。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,无缥缈空灵之势矣。

——清 盛大士《溪山卧浮录》

书法趋骨力刚健,最忌野。

——清 梁献《学书论》

笔格遒劲,亦是浑厚有力,非出筋露骨,令人见面刺目。

——清 华琳《南宗诀秘》

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

——晋 卫烁《笔阵图》

使尽气力,至于沉尽入骨,笔乃能和。和则不刚不柔,变化斯出。故知和者,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。

——清 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瘦而露骨,肥而露肉,不以为佳;瘦不露骨,肥不露肉,乃为上也。

——明 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画促则字势横,画疏则字形慢;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;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饨,比并皆然。

——萧衍《答陶隐居论书》

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,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。

——北宋 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
书之要,统于“骨气”二字。骨气而曰洞达者,中透为洞,边透为达。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,否则皆病。

字有果敢之力,骨也;有含忍之力,筋也。用骨得骨,故取指实;用筋得筋,故取腕悬。

——清 刘熙载《艺概》

字要骨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贴乃秀润生,布置稳不俗,险不怪,老不枯,润不肥。变态贵形不贵苦,苦生怒,怒生怪。贵形不贵作,作入画,画入俗,皆字病也。

——北宋.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
凡人物之生也,必柔而润,其死也,必硬而燥,草木亦然。柔润则肥瘦皆圆,硬燥则长短皆扁。是故曲直在性情,而达于形质。圆扁在形质,而本于性情。

——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
唐太宗曰:吾少时观阵,即知强弱。今临古人书,不学其形势,惟求其骨力,及得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。

——清.梁章钜《学字》

学书如学拳。学拳者身法,步法,手法,扭筋对骨,出手起脚,必极筋所能至。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,予所以谓临摹古贴,笔画地步,必比古贴长过半,乃能尽其势而转其意者也。至学拳已成,真气氧足,其骨节节可转,其筋条条皆直,虽对强敌,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。书家自运之道,亦如是矣。

——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
第二, 行草书创作中忌讳的十个问题

行草书,是我国书法历史上一股“清流”,或为是行书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\"行草\",更多的是草书。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,结构简省,偏旁假借,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,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。行草书为历朝历代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。这种书体有晋代的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首创,字体以飘逸、洒脱、灵动、飞舞、劲健、浑厚而著称。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而为后人所推崇,名家辈出。

一幅好的行草书作品,它的字体之间一定跳动着灵动的音符,飘逸着华美的“舞步”,挥舞着潇洒的“墨迹”。行草书创作中应注意一下几点:

1、无画眼:全篇显平,无神采,终下人一等。

2、无大破:全篇无大的留白,无破则无立。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。

3、无势:则伤神。全篇无流动的感觉,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,此种心态极差。

黄庭坚《花气蕉人诗帖》

4、长横:如拦腰一刀,气势全断。横画长,则转换迟缓。

5、多竖如束薪。直画不要太过,过则神态呆板。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。

6、忌平、散、挤、弱。平则无起伏变化;散则气势全断;挤则全篇无重点,嘈杂纷乱,不堪入目;弱则全篇无精打采。

7、首行不正: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,要在同样的位置,否则整行歪斜矣。

8、不熟:所书内容、意境、结字、连断、下墨、留白、画眼均要熟,勿抄书。行笔勿存思想,乃得放纵。书随心动,笔由心发。不熟者,处处断开,气息不通也。

宋 米芾《彦和帖》

明 王宠《杂书帖》

9、字字断开: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,虽单字极尽变化,然非高手。紧密者,互相揖让,此乃变化高手也。

10、当连反断,当断反续,不识向背,不知起止,不领会转换。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,说起来头头是道,写出来却离题万里。

行、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、隶、楷有很大区别,因为,它有笔意的衔接,气韵的通贯问题。由于这种笔意气韵要求上制约,使得在书写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,否则,行气会气断意阻。写行、草时必须是要连续书写的,这样,就要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,其调锋的过程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。这种调锋方法,我们称之为“纸上调锋”。

行、草书连续书写的技巧往往与其它的技巧纠缠在一起。首先,与笔速有关。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连续书写的问题。其次,与把握线性的技巧相关。行、草书线形的变化非常复杂,连续书写,瞬间纸上调锋,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。第三,与字法、章法相关联。要注重字形的组塑、行气的通贯和章法的和谐等等。第四,与墨法技巧关系紧密。行书讲究墨的层次,讲究行气间的蘸墨点,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。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。第五,与风格样式等关系密切。

明 王铎《草书轴》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手术后恢复送什么礼品
下一篇:最后一页